美工兼职网站 中国发现古老昆仑丘遗迹,比埃及金字塔早了上千年!

“有虞氏上陶”。

这说明重视陶器是有虞氏的重要特征。

先来说说“陶”,它的本字是“匋”,和陶窑的“窑”是同一个字,在甲骨文里面写成这样。

图片

从字形上看,分明是一个弯腰站立的人,手里拿着一根杵在“U”形的凹槽里夯捣的样子。

《天工开物》里面的夯土图上,夯捣者的动作还是甲骨文里的一模一样:

图片

陶的本义是捣

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一下这金文“缶”字那个人手里拿着的棒槌,和甲骨文里的“午”字一模一样。

图片

金文里的“缶”是用杵夯捣之形

图片

甲骨文里的“午”就是一个棒槌

在上古音中,“捣”和“陶”都是幽部韵,音近相通,意思都是夯捣。

夯捣的对象,当然是泥土。

制陶的第一步,就是把制陶用的成块黏土捣碎,清理掉粘土里面的碎石、草根等杂质,所以“匋”字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捣。

这个过程是为了淘汰掉黏土里的杂质,所以“匋”字又引申出“淘汰”之意,淘汰掉杂质后的粘土需要加水进一步去粗提纯,于是引申出淘泥、淘沙、淘金等等“淘”的方法。

只需要把夯捣的棒槌换成尖锐的头,捣就变成了掏,所以“匋”字又引申出“掏挖”之意。烧制陶器的陶窑,也就是这样掏出来的。

图片

考古发现的陶窑

用杵不停夯捣泥土,最终会形成坚硬的夯土,这就是中国上古时代夯土建筑传统的由来,始于有虞氏制陶的传统工艺流程。有虞氏普通居民的房间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宫”,这些地穴就都是用“陶”的方法建造的。

《诗经》里的“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说的就是周人古公亶父还在沿用着“陶”的方法来营造半地穴式房屋。

这是考古发现的有虞氏民居,皆为“陶复陶穴”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

图片

图片

图片

夯土除了用于建造半地穴式房屋,还可以用来作为城池或祭坛的基址,所以“陶”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人工夯筑成的高台式人工祭坛或城池。

《说文》就说:“陶,再成丘”。

什么叫作“再成”呢?《尔雅.释丘》对此有详细的解释:

“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

这样的丘都是经过人工夯筑修成的山丘式高台,所以有“一成”、“再成”、“三成”的叫法。

《说文》就说:古文“成”从“午”,深圳京东美工外包认为古文“成”字里面有个“午”字——甲骨文里的“午”和“陶”字里的“午”一样,都是夯筑用的杵,说明古时候的城也都是用杵来夯土筑成的。

图片

古文“成”从“午”

陶丘还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名,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定陶,这里有没有人工修造的夯土陶丘呢?

考古发现表明这样的陶丘城是存在的:

受命坛,即官堌堆,定陶城西北6.3公里,仿山乡姜楼村南400米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堌堆高6米,长60米,宽48米,总面积近2900平方米。官堌堆文化内涵丰富,从发掘出土的石刀、石镰、石针、陶器等文物考证,此堌堆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

类似的陶丘不仅仅在山东存在。距今约8300—9000年的彭头山文化中,同样发现了夯土遗迹,实证陶丘筑城的历史最晚在八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实际上应该和陶器产生的时间相同,远在一万年以前。

距今1.3万年前,有虞氏的制陶中心是在古长江入海口处,靠近琉球岛,在今天的长江入海口东南方数百公里外。

图片

图片

在这里,有一个规模超级宏大,面积达到数千平方公里的古城。可惜的是,在1.2万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后,海水暴涨了一百多米,将这座城市淹没在东海的海底,至今只能在卫星地图上看到这座海底大城的城墙布局。

图片

有虞氏海底古城遗迹

在有虞氏的主要活动区域,良渚古城遗址附近发现了建造年代早于5300年前的祭坛。

祭坛所在的山叫作“瑶山”,其实原名是叫“窑山”。

窑,就是陶。

在这座叫作“陶山”的山上,发现了人工夯土建造的祭坛。

图片

瑶山祭坛

祭坛用三色土夯筑而成,很难不让人想到“三成为昆仑丘”的记载。

也就是说,瑶山上的祭坛实际上是模拟昆仑山而修建的人工夯土台。

这座祭坛和埃及金字塔一样精准地指向东南西北四正方位,但是比后来的埃及金字塔早了一千年!

图片

瑶山祭坛精准指向四方

图片

良渚瑶山的昆仑丘

本文原名:

有虞氏上陶:抱雪斋文字考古学系列第二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