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传》中,尽管果郡王离世后,皇帝始终与甄嬛保持着冷淡的关系,但他并未因此对六阿哥弘曕有所责怪。然而,当皇帝遇见了玉娆和她的儿子元澈后,他的注意力转向了弘曕的身份,并秘密派人取血进行调查。让我们重新梳理这个转变的过程。
元澈实际上是果郡王与孟静娴的孩子,孟静娴去世后,浣碧曾一度承担起养育的责任。然而,皇帝发现了果郡王家书中反复出现“熹贵妃安”的字样,这触动了他的敏感神经。于是,他借助甄嬛的力量对果郡王下了毒手。
随着元澈双亲的离世,浣碧在果郡王丧礼期间因悲痛自尽。甄嬛建议皇帝将元澈交给玉娆和慎贝勒夫妇收养。某次,皇上在御花园偶遇弘瞻、慎贝勒,以及他们的共同母亲孟静娴的儿子。玉娆看着他们玩耍,笑着评价说两兄弟相处融洽。
皇上叫来弘曕和元澈,仔细端详后确认他们的确相像,只是弘曕更为健硕。乳母在一旁补充,提到弘曕年长且体格更强,但两人的外貌确实如同亲兄弟般相似。皇上没听清楚,抬起头微笑着询问详情。玉娆连忙重申,他们就像亲兄弟。
若玉娆能明智些,她就不会轻易说出这样的评论。
果郡王之死,源于皇帝对甄嬛与他的潜在关系的猜疑。她未曾察觉这个敏感点,令甄嬛陷入了困境。
皇帝听完玉娆的话语后,细致地对比了弘曕和元澈的外貌,尤其是他们的眼神和下巴,得出结论:两人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随后,皇帝对玉娆的面容投以审视的目光,心中萌生了对双胞胎可能并非自己亲骨肉的怀疑。
玉娆与甄嬛容貌相近,因为她们是亲姐妹;而元澈与弘曕相似,可能暗示他们也是出自同一血脉,或许是兄弟关系。
皇帝的情绪在愤怒和悲伤之间摇摆,最终因情绪失控而昏厥。原本对果郡王和甄嬛的怀疑升级,加上弘曕可能并非亲生的事实,促使他暗中调查弘曕的真实身份。
按常理,仆人不会随意在主子面前谈论此类事情,但元澈的奶妈为何在皇上面前说出这样的话,且玉娆又重申了一次,这引发了众人的疑惑,有人猜测玉娆可能有意为之。
问题的核心在于,玉娆是否知情——六皇子并非皇上的亲生子,以及她姐姐与果郡王的关系。要解答这些问题,必须厘清玉娆对此事的确切了解程度。
从玉娆拒绝皇帝时的态度可以看出,她并非愚钝之人,必定明白提及"弘昐与元澈如同亲兄弟"这番话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然而,她为何仍无所畏惧地公开提及?
难道她忘却了当年祺贵人在京中指控甄嬛与温实初关系暧昧,几乎置甄嬛于死地的那一幕吗?或者她不清楚,正是允礼带人出手,才救下了险遭远嫁的熹贵妃?
实际上,玉娆此举意有所图。当果郡王因毒酒丧生,浣碧也随之诀别尘世,王府内无人主持大局时,元澈年幼需庇护,于是被送往慎郡王府。玉娆深知皇上对六阿哥的钟爱,且两人容貌酷似,故借此机会暗示皇上,或许会对同样有相似面容的元澈多加关注。
她期待皇上在对六阿哥的宠爱之余,详情页设计能想起那个寄居慎郡王府的孩子,从而出于对六阿哥的情感,对元澈生出怜悯之情,这对元澈的未来至关重要。此外,玉娆深知皇上对果郡王抱有旧恨,而元澈又是果郡王的儿子,因此她的言辞旨在触动皇上的心弦,让他联想到自己的罪行,从而对元澈展现出更多的宽容。
一听见相关言论,皇帝对六阿哥的出身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并立即下令彻查。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那位一向低调的四皇子弘历,可能暗中引发了皇帝的昏迷危机。
在当时的宫廷格局中,甄嬛作为与皇后地位相当的皇贵妃,普遍预料她的六阿哥将成为下一任君主,连皇帝也不例外。
因此,如果分析起来,唯一可能的利益冲突者,非四阿哥弘历莫属。在他被册封为“宝亲王”之际,曾试图试探甄嬛的心意。甄嬛明确表达了支持,暗示皇位将属于这位兄长,而非别人。
然而,四阿哥揣测甄嬛可能会偏袒亲生子嗣,因此对六阿哥产生了不轨之念。此时,关于甄嬛与果郡王的传言想必已传遍皇宫,而四阿哥对此心照不宣,毕竟他曾亲眼目睹甄嬛送走果郡王。
基于这些背景,四阿哥有充足的理由通过乳母实施某些行动。更重要的是,他既要削弱六阿哥的势力,又不能引起甄嬛对自己的怀疑。因此,他巧妙地利用皇帝的猜忌,借机对皇帝产生影响,只需稍加诱导,便能促使皇帝对六阿哥失去信心。毕竟,皇帝对六阿哥血统的怀疑已是既定事实。
当六阿哥与四阿哥的实力对比渐趋明朗时,四阿哥巧妙地施展手段,一举数得。他不仅削弱了直接威胁的六阿哥,更令其父皇因眼前的事实——六阿哥与元澈的惊人相似,深受打击,加速了皇上的离世。同时,他还利用了乳母这一环节,确保甄嬛对此事毫不知情。
果郡王的离去在甄嬛心中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她未能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告诉他弘曕的真实身份。随着甄嬛地位的提升,成为皇太后,她决心将弘曕合法地过继给果郡王,让他承袭血脉。先是安排元澈归属慎郡王,随后弘曕归于果郡王门下,甄嬛历经艰辛,终于坐上皇太后的宝座,弘历则依托她的庇护,顺利登基为新帝。
宫廷斗争的旋涡再次开启,"这风云变幻,从未停歇!" 有人猜测,皇上的突然晕倒是否是四阿哥的杰作?这背后隐藏的秘密,值得深入探讨。读者朋友们,你们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我们下次再见。#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