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秋,《蝶恋花·答李淑一》在上海红旗评弹队的创作下,这首毛泽东的词作用弹词唱腔搬上了舞台。1976年后,跟随演出团外包美工,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的余韵。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是毛泽东在1957年写给一位同志的应答诗。
既是应答之作,又是为了寄托感情。没错,这是毛泽东一首怀念故人的诗作。
“我失骄杨君失柳”中的“骄杨”是毛泽东的发妻、毛岸青的母亲杨开慧,而“柳”又是谁呢?
贾岛一日骑在驴上创作出佳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曾在“推门”和“敲门”之间犹豫不决,难下决定。这个时候,韩愈为在任京兆尹,坐车出行,偶遇贾岛在路边冥思苦想,神游在外,一询问,帮贾岛做了决定:“敲”字佳。因为这么一个交集,二人逐渐熟络起来,最终成了贫寒老友。“推敲”的典故也是从这里来的。
说来很巧,毛泽东的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从写成到最终出版,也和贾岛这首诗的来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毛泽东也和一位同志加深了情谊。
这位同志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一提到毛泽东,大家都会不由自主想到这个人,可以说他就是毛泽东的“左膀右臂”,今天这篇文章就让大家走进这篇诗作背后的故事。
这位同志就是胡乔木,毛泽东同志的秘书,二人也经常以诗会友,结下了一段多年的诗友情。
两人畅谈诗词典籍,在相谈甚欢的时候,也会出现分歧。
1957年,正值新春佳节,收到友人湖南长沙中学语文老师李淑一的信件,信中提到了已逝的故人,她的丈夫柳直旬。一时间勾起了毛泽东对发妻杨开慧的思念事情。一贯爱写诗的毛泽东选择了作诗抒发感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他和以往一样把创作的新诗给了胡乔木,两人就这篇诗作展开了一番谈论。胡乔木直接说道:“这首诗很好,读完很感动。但是‘忽报人间曾伏虎’一句里的‘曾’是不是可以修改,用另一个字替代呢?”当时,胡乔木给出的理由是认为那一句中的“曾”用得并不恰当。毛泽东听完,没有跟以往一样斟酌好一会,而是直接拍板:“就是‘曾’了”。胡乔木又劝说了几遍,毛泽东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主意。胡乔木就没有再提过了。此事按下不提,两人的感情一如既往没有什么变化。对于经常探讨诗作的诗友来说,这都是家常便饭了,他们都是“就诗论诗”,从来不会带入到生活中,更何况这两人的渊源深着呢!
胡乔木,这是他的第二个名字,他的原名叫做胡鼎新。说到这个名字其实还是有一点来历的。
胡鼎新这个名字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他父亲起的。胡乔木的父亲胡启东,大力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革故鼎新”的大功劳,所以给儿子起名“胡鼎新”。他父亲厌恶官场的黑暗辞官回乡,对家乡的教育和水利事业很费心,胡乔木的一身正气和他父亲的言传身教是离不开的。
他是有名的政治家、一代文人,不过他最为人所知的身份还是1941年起就担任的毛泽东的秘书,辅助毛泽东工作多年,很受毛泽东的信任,曾经参与起草了很多重要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设的重要功臣。
杨尚昆先生曾经回忆道:“和他在延安相识,长期共事,断断续续,前后有五十多年。”在他的书里《我所知道的胡乔木》,这么评价胡乔木:“他个人已经同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融为一体了。这是一个终生用笔来为人民服务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最应该学习乔木同志的地方。”杨尚昆在书中亲切地称呼“乔木同志”外包美工,可以想到,作为和胡乔木共事多年的战友,乔木同志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让人佩服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生为人民服务。
他还称得上是一位文人墨客。《诗经》中曾经有一句诗是这么写的:“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胡乔木的名字就出自这句充满韵致的诗词,“乔木”取自“材质高大,挺拔直立”的意思。可以说,胡乔木的一生绝对做到了“正直挺立”的原则,即使遭遇沉重的打击,身处困境,他依然能做出傲然挺立。
江苏省盐城县鞍湖乡是胡乔木的故乡,1912年6月的第一天他出生在这里,开始伟人不平凡的一生。
在十几岁之前,他一直都在家乡生活,因为家境比较优渥,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奠定了他良好的文化素养,也是在这个时候,他也培养起了对文化的探索兴趣。
青少年时期的胡乔木就是一名很求上进的学生,在课堂上他努力汲取知识,在课堂外,他怀揣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在风雨飘摇的社会现状里,他心中想的是好好珍惜相对安稳的学习机会,等到来日学有所成的时候,利用自己掌握的本领投身到改变社会的运动中去。
在他12岁的时候,小小年纪的胡乔木就踏上外出求学的道路。他来到扬州中学读书,也是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的组织有了联系。
1924年后的六年时间里,胡乔木一直都在扬州学习,他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也能够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但是难得的是,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也没有耽误学习。1930年,胡乔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之后,他就到了北平求学。在北平,他对社会局势看得更加清晰。也正因为如此,他坚信共产党所坚持的革命和共产主义才是拯救社会危局的正确道路,在这样的信念下,他抓紧了一切加入党的机会。在入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有意向的清华学子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与胡乔木的想法一拍即合,他立马撰写了一篇入团申请书,在申请书中,擅长文字写作的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质朴的语言诉说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党坚定的信仰以及对同胞的患难之情。
就这样,在1930年,胡乔木在入学初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亮,这句话用来形容胡乔木再贴切不过了。在清华大学这个人才济济、高手如云的地方,他表现得丝毫不会胆怯,除了专注学业之外,他还在课外的时间积极参加活动,把其余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青年团中。在青年团中,他以高度的才华和稳重的性格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很快脱颖而出,被共青团的领导看见,继而得到了赏识,把重要的任务派给了胡乔木。胡乔木也不负众望,在千锤百炼中,革命斗争的经验更加丰富了!
当时,他担任了北平市市团委的一名委员,胡乔木写文章的本事在学校也是如雷贯耳,组织上看重了他笔杆子的本事,把宣传部长这一重任放到了胡乔木的肩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呼吁抗日救亡,北平学子发起了抗日救亡的活动,胡乔木当时也参与其中,为了宣传抗日奔走。
1932年,社会形势更加危急,全面抗日也更加迫切,面对动荡的社会,胡乔木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誓要将多年求学学到的本事用到拯救山河中去。由于他在北平团委上的几年宣传经验,党组织决定让他“重拾旧业”,主编《海霞》等刊物。这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宣传刊物。
之后的几年,胡乔木一直辗转多地,但是在党的领导下,一直从事的都是宣传工作。青涩的学生时代,他的笔杆子用来搞文艺创作,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胡乔木还是用一支笔杆子,掀起了舆论的浪潮,引导民心所向,真是了不起啊!
1931年,他在浙江大学深造时,还不忘绞尽脑汁组建秘密读书会,这些读书会可不在畅谈什么《诗经》、《楚辞》这些诗词歌赋,而是在正儿八经地搞革命。
胡乔木把学校的有为青年聚集到了一起,他们聊的都是马列主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聊民主、平等在全民中普及的重要性,大家都意识到肩上的重担。
两年后,他又在上级的安排下来到了上海,是当时地下党组织的领导,领导了上海的救亡工作。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胡乔木在7月抵达延安。毛泽东和胡乔木正式结缘也是在延安,两人的友谊从延安到北平、从抗日到建国,持续了几十年。
初到延安,党在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把联合学生力量的重任交给了胡乔木。中央组建了战时青年训练班,胡乔木担任负责人。
但是,在线全职美工胡乔木在延安最重大的成就还要属主编了一份杂志,这份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很重要,可以说是指引青年的一面精神旗帜,党决定要交给一位思想觉悟很好,在青年群体里能起表率作用的同志。
党组织把目光投向了延安的胡乔木。胡乔木当时接到了这份主编职位的时候,整个人是极为震撼的,震撼之余是难掩的激动。胡乔木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呢?
因为这份杂志不是普通的读物,而算得上是当时青年群体的必读书目,对党内青年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也包括胡乔木。
它就是《中国青年》,当时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已经在风雨飘摇的社会中坚持创办了十几年,中间遭遇过国民党的破坏而两度停刊,又两度复刊,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它能够走过风雨,离不开一代代主编挥洒的鲜血。1923年,在共产党员恽代英和萧楚女奔走呼号下创立,从此就一直活跃在革命的最前线,是最能革命的刊物,邓中夏、张太雷、任弼(bì)时都在上面发表过文章,宣传的都是先进的思想,也在全国收获了很多青年追随者。
胡乔木感觉到自身的责任重大,但是他也没有退缩,拼尽全力地发挥了《中国青年》的作用,在抗日的关键时期,在赴延安学习的进步青年和边区青年中开展了革命的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播洒在了青年们的心中。
胡乔木在主编《中国青年》时,在延安地区引起了一阵震动,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注意,但是他和胡乔木的正式结识是在几年后。
1941年,党中央在做一个重要的决定,给毛泽东同志身边安排一个政治秘书,毛泽东和中央都考虑了很久,人选还没有能够定下来,这个位置在毛主席身边,处于中央的核心位置,事关重大。就在这时。有人提议:“不如选胡乔木同志,我看他很合适。”
听到这个建议,大家就开始考虑:胡乔木的政治觉悟、对党的忠诚性还有笔杆子的本事都很符合,确实是个可以任用的人选。于是在这一年,胡乔木正式成为毛泽东同志的秘书,同时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在延安的这段时间里,他协助毛泽东同志在党史文献整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毛泽东和他的工作默契性也是在这段时间培养出来的,同时深厚起来的还有两人的情谊。
但是两人也经历过一段“磨合期”。
要知道,做主席的秘书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胡乔木之前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工作。还记得他第一天到毛泽东屋子里待命的时候,只能简单用一个词概括——“紧张”。好歹胡乔木也是当过党的老同志了,他为什么这么紧张?
报到那天,毛泽东和胡乔木正式见了一面,但是只能简单的一次见面。毛泽东简单问了胡乔木同志的过往经历就低下头忙手头上的事情了,胡乔木就待在一边了,只能说他当时无所适从,完全不知道做秘书要从什么地方入手。他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过了。
当天晚上,胡乔木躺在床上,陷入了沉思,之后绝对不能这样下去了!要不然自己这个秘书就啥用也没有了,毛泽东那么忙,自己这个秘书就是因为要替他分担,才设置的。
于是,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他老早就出门,估摸着毛泽东应该起床了,就给自己打气,然后敲了毛泽东的门。结果一进门,毛泽东已经开始工作了!他赶忙走上前去,候在毛泽东的身边,原来他在校对《六大以来》文稿的清样。胡乔木心中了然,别的不敢说,这个校对的活自己可是拿得出手的,以前可没少干!于是他直接开口对毛泽东说:“主席,这个给我干吧?”毛泽东一听,就从桌子前抬起头来,还伸了伸懒腰,笑笑说道:“你这是总算找对任务了!”
其实,《六大以来》的编辑工作从1940年就开始了。那个时间,胡乔木还没有到延安。胡乔木向主席主动请缨,这份差事自然就落到了胡乔木头上,胡乔木的秘书生活也算是从这里开始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和胡乔木第一次共经风雨是在1947年。
那时延安正处于很危急的时机。1947年,蒋介石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的战略失利之后,国民党在战争中由优势转为劣势,恼羞成怒的蒋介石又开始了他的“谋划”——纠集重兵袭进犯延安。在蒋介石看来,延安是党的中央机构所在地,是党决策和统筹作战的大本营,直捣延安就会让共产党陷入慌乱之中,从而为国民党争取时机,扭转战局,但邪恶战胜不了正义,和平和统一是民心所向,蒋介石的阴谋终究是要破碎的。
同年3月,国民党亲信部队胡宗南在蒋介石的命令下,率部朝延安而来。延安的形势变得危急,延安的兵力并不多,绝对不能和胡宗南部队硬碰硬,这时,中央决定先行撤退,但是毛泽东告诉大家:要留在陕北。大家都不赞成毛泽东的决定,这样太危险!
当时,只有毛泽东的警卫士兵张耀祠明白他的良苦用心:所有人一起撤退不现实,他要留在陕北引开胡宗南主力部队,帮助其他人撤退。
毛泽东心意已定,他的随从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带着4个连的警卫部队和中央机关精干人员的中央纵队,赶在胡宗南先锋部队达到之前,紧急撤离到王家湾。
谁知,胡宗南在延安扑了个空,不甘心空手而归,运用先进的新式无线电测向仪查出了在王家湾的电台群,就察觉到了毛泽东等人的行迹。
胡宗南又率部往王家湾而去,毛泽东的警卫兵很早就察觉到了,大家只能立马转移到附近人烟稀少的山林中。那几天,国民党就在毛泽东等人的眼皮子底下蛰伏了几天几夜,眼看着敌人快走了,在山沟里待久了的胡乔木一个走神,就差点倒向旁边的水坑里。说时迟那时快,在胡乔木不远处的毛泽东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胡乔木的手臂,胡乔木稳住了身子,也没闹出动静让敌军发现。事后两人回忆起来,都感慨那时的惊险一刻啊!
两人因诗词结的情谊要到建国后的时间了。1961年,胡乔木在繁重的工作下,患上了“职业病”——神经衰弱症,当时病倒的时候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出于无奈,他只能在那一年的夏天向毛泽东请了病假,归期不定。毛泽东立马批准了,但是听到自己长期以来的战友生了重病,他的心中很不好受,因为两人距离远,毛泽东只能在回信中关切:“你似以迁地疗养为宜,随气候转移,从事游山玩水,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也不管闲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作一、二、三年休养打算,不要只做几个月打算。如果急于工作,恐怕又将复发。”毛泽东知道胡乔木得的这个病,都是因为工作忧思太重,他是个停不住操劳的人。
于是到了8月份,胡乔木离开了待了20多年的毛泽东的身边,开始静下心来养病,这么一养就是五年的时间。这几年,胡乔木不在身边,毛泽东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但是还好他们经常写信闲谈。
抠图诗词是他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原因无二:这两个人都是党中出了名的才子啊,他们都好作诗啊!
1964年,在家养病的时候,胡乔木也没有让自己真正闲下来,他又迷上了填写旧体诗词。之后就把自己的一些诗作寄给了毛泽东,两个人直接在信中探讨起来。每次胡乔木写给毛泽东的诗,毛泽东都会认真看,甚至平时工作再忙,还是要抽空帮乔木同志改词,还要叫上郭沫若、康生一起给些意见。
收到毛泽东回信的胡乔木受宠若惊,对毛泽东给出的意见,他很重视,改了又改,终于在1965年的元旦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后来 两人经常以书信为媒,切磋写诗的本事,当然只为乐趣,自然不是为了争个高低。胡乔木有次就感慨到:“经过毛泽东同志改过的句子和单词,确实像铁被点化了成金子。”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
毛泽东和胡乔木,一位是主席,一位是秘书,一位是上级,一位是下属,但是换个角度看,他们都是彼此的战友外包美工,也是对方的诗友。两人相伴走过了20年的风云岁月,他们的友谊也在岁月中沉淀得更加醇厚,更加光辉,让人们感动。
发布于:天津市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